李杰
|
来源: 作者:李杰 2022-07-20 15:42:10 阅读:1316
铭记革命历史 传承红色基因
—怀念我的父亲李保义
父亲节这一天,我看着父亲的遗像,回想父亲饱经风霜的一生,不由得阵阵心酸、泪眼朦胧……
1930年2月17日,我的父亲李保义出生在岢岚县天窊村一个贫苦农民家里。由于家境贫寒,全家人经常食不果腹。9岁那年,我的爷爷将我父亲送到几十里外的村子给地主放牛,工钱一个月一块银元。每到发放工钱的时候,父亲怕钱丢失,用他那小手紧紧握着银元,步行几十里送到家里,回到家里,握银元的手已血迹斑斑,他顾不上吃一口饭又匆匆赶回去放牛。12岁那年,即1941年农历9月26日,侵华日军实行“三光”政策,路经天窊村烧毁大量房屋,父亲家房子全部被烧毁。这激起了父亲对日本侵略者的刻骨仇恨,同时也激发了父亲参军报国的决心。
1948年8月,父亲在岢岚县自愿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新兵团二营四连参加集训。集训后随部队转战陕西宝鸡、西安、兰州参加剿灭马匪的战斗。1949年3月,正式编入西北工兵二团机械营二连驻新疆乌苏,历任新兵团战士、工兵一团战士、工兵二团战士、中士、上士军衔,父亲给我们讲,他当兵10年,参加并经历了4次战事,即:解放兰州、两次新疆剿匪、西藏剿匪。
解放兰州 1949年8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彭德怀司令员的指挥下,在兰州城区,进行了一场解放兰州的大决战。参战主力部队,是由许光达的第一兵团、杨得志的第十九兵团,外围配合牵制作战的有王震第一兵团和周士第的第十八兵团。这场大决战以消灭马步芳国民党马家军4万多人的战绩,取得了兰州解放的彻底胜利。父亲所在的王震第一兵团工兵二团,主要担负黄河铁桥(今中山桥)夺取和保卫任务。1949年8月26日,战斗打响后,铺设在长230多米,宽8米多的铁桥面上的木板被战火烧毁。枪弹十分密集,战火将铁桥上的铁质杆件及纵梁都烧红。父亲和他的战友们冒着枪林弹雨,不顾生命危险,快速抢修,保障了战略物资运送和部队进攻的畅通。
新疆剿匪 1950年3月19日,土匪尧乐博斯带领匪徒离开哈密逃进南山和乌斯满、贾尼木汉和骑兵第七师反叛官兵勾结在一起,策划了反革命叛乱。新疆军区由王震亲自担任总指挥,张希钦任参谋长,第六军军长罗元发担任北疆剿匪前线指挥官。4月14日,剿匪大军兵分两路,取道深山密林、雪原戈壁,向叛匪突袭。在剿匪战斗中,父亲跟随剿匪大军历经千辛万苦,进军红柳峡,翻越冰大坂,奇袭北塔山,在人迹罕至无水无草的五百里戈壁上追击叛匪,战胜重重困难,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对敌人群追猛打,他们认真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实行军事清剿和政治瓦解相结合的方针,消灭了叛匪,取得了剿匪斗争的胜利。
西藏剿匪 1951年4月,父亲所在的部队,经过那曲,翻越唐古拉山进入青海,因当时天气非常的寒冷,有很多解放军战士被冻伤,有的战士被冻坏四肢,最终导致截肢,面对这样的残疾他们无怨无悔。当时我的父亲因高原反应得了肺水肿,因救治及时与死神擦肩而过。通过他们的齐心协力成功击败了西藏四水六岗卫教军。虽然当时环境十分恶劣,物资十分匮乏,但大家依然互相帮助,从来没有放弃过彼此。在寒冷期间我父亲学会了打毛衣、织袜子,还会用羊毛垫子做成衣服取暖。1952年在新疆迪化水磨沟又参加了棉纺厂建设。
甘南倍合草地剿匪 1953年6月,全国基本解放,国民党退守台湾,但西北地区尚有残存的部分反动武装及漏网匪特,主要是活动在川甘青边界地区和康藏高原边沿的“五马”(马良、马硕卿、马之祥、马步芳、马继援)。当时,这些地区人口稀少,地形险要,交通不便,没有可通行汽车的公路和桥梁。为了配合草地剿匪战役的实施,必须在黄河支流嘎曲(白河)和墨曲(黑河)架设桥梁并修建道路。前线指挥部从新疆调集父亲所在的工兵二团承担在这两条河上架桥的任务,工兵团用银元买了当地小土官的一片森林,砍伐后再用牦牛将木料运到河边,架设了两座木质大桥。父亲和他的战友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按时完成了任务,确保剿匪大军物资运送,保障了剿匪骑兵的畅通行进,最后全歼马良和马硕卿及残部。
作战任务完成后,1954年至1956年期间父亲在新疆一直搞生产建设,因工作突出1956年8月被工兵二团评为三等先进工作者,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父亲复员时,带回部队颁给他的一枚新疆和平解放纪念章、一枚西藏解放纪念章,母亲一直珍藏着,有时也拿出来让我们看看。我们为父亲获得这两枚纪念章感到骄傲,为之荣耀,它标志着父亲为新中国的建立所经历过的战斗历程。它成为激励我们全家人爱党爱国的红色精神财富。父亲还带回好多汽车操作与维修书籍,我们多次翻看过,成为我们兄弟姐妹学习先进科技的启蒙读物。
中国人民解放军这所“大学”,培养了父亲爱党爱国、为了人民的事业尽职尽责、勇于吃苦、乐于奉献的精神。父亲在这所“大学”,学会了汽车、推土机、压路机的驾驶操作与维修保养,成为他后来参加祖国建设、养活我们一家人的本领。10年的部队经历,使他深刻地认识到紧跟党走、学习文化、掌握技术的重要性。他经常教育我们,要学会做人、学好文化,做一个对国家对家庭有用的人。
父亲于1957年3月光荣复员参加工作,先后在兰州市民航、电影制片厂、市委、化工厂、阳方口运输公司从事司机等工作。部队学到的专业技术在工作岗位上得到很好应用和发挥,做出了突出的工作成绩。“忠诚老实、乐于助人、吃苦耐劳……”,成为这段时间领导、同事在档案里对父亲的主要评价。“服从”是军人的天职,父亲将这一作风带到了地方工作中,听领导的话,服从组织安排。在支持地方建设大运粮工作期间,家庭和孩子得不到关照,但父亲都毫无怨言,从不向组织提要求。“踏实”是农民的本分,父亲作为农民的儿子,时时为群众着想,运输任务从不耽搁,保证自己负责的运输任务及时完成。
父亲跟党奋斗了一生,于1980年退休,2022年6月8日安然辞世,享年93岁。父亲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为新中国的解放战斗了10年,为国家和家乡的运输事业奉献了24年。战斗不顾生死,奉献任劳任怨,运输任务随叫随到,驾驶技术毫无差错。父亲的一生是饱经风霜、历尽磨难的一生,更是追求生活、渴望幸福的一生。父亲一生没有辉煌的功名和事业,但细读父亲一生坎坷的经历,觉得父亲很伟大,伟大蕴藏在他人生的深层,体现在他人生的点滴之中。父亲的一生也是不平凡的一生,他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波澜壮阔的百年史。父亲虽然离开了我们,他的言传身教已经在儿孙们身上得到体现,他的崇高品德就是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将激励我们走好自己的人生。
我们为有这样一位父亲感到骄傲!我们永远怀念我们那平凡伟大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