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

|

来源: 作者:游新生 2024-10-31 10:07:18 阅读:181


情系芦芽山


       游新生







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人们放弃了“走马观花”的旅游方式,走向了个性化有文化内涵的深度旅游。所谓的“深度旅游”,其实就是有足够的时间,沉浸式去了解旅游景点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在旅游前对某个景点的人文历史、社会背景以及潜藏的内在文化作全面了解,在做好这些准备工作后,到达旅游景点现场后,边走、边看、边想,触碰文化、感悟历史、增长阅历、提升境界,同时通过旅游,与旅游景点的社会、民众深入接触和交流,体验当地的人文特色、生活习俗,从而放松心情,得到精神层面的体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观赏兴趣与欣赏水平。

对于旅游景点,不外乎可分为两大类: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再细化一点,我们可以从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划分,大致可分为几个板块:以宗教文化为主题的景点;以商业、民俗文化为主题的景点;以寻根祭祖文化为主题的景点;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景点;以边塞、雄关、烽火文化为主题的景点;以山川险峻、秀美文化为主题的景点;以河流风情文化为主题的景点……

近年来,我去过不少外地的旅游景区,大都以“走马观花”的方式与景区匆匆一别,没有留下太多的印象,更谈不上对异地文化的深度了解,思来想去还是钟情于家乡这块土地上的一山一水,且初心未变,家乡淳朴的民风与厚重的文化底蕴,深深扎根于我的心中。

如果用我的视角去思考挖掘家乡的人文与自然景观文化,可能也是皮毛而已,这也许与我的学业不精、研究欠少有关。不过,我对养育我的这块土地还是有一定的了解,至少对家乡几个旅游景点的文化还能说出个一二。

我出生在宁武芦芽山的脚下,半个世纪的成长,我用肤浅的认知谈一下宁武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

多年来,我一直穿梭在宁武人民大街上,每天映入我眼帘的是那座巍峨高耸的鼓楼。我通过查找史料并结合现场建筑的一砖、一木、一石、一土为佐证,活生生地看到一座关城的前世今生,寻找到它历经五百多年的风雨历程,也了解到关城人民一路走来的艰辛历程。

驻足在鼓楼城墙的脚下,抬头仰视,鼓楼通高约20余米。一层为砖石结构台基,高约10米,内设十字拱券穿心洞,通东西南北四向,寓意“威震四方”。东西洞门额嵌石匾,东刻“含阳”,西刻“凤仪”,门楣上有仿木砖雕斗拱和仿木垂花。二层为楼阁式木结构建筑,面宽五间,进深四椽,四周围廊,檐柱间设雀替。三层重檐歇山顶。一层重檐下东西设隔扇门,其余为墙体。二、三层重檐下四面设隔扇门。东西面悬匾,东为“楼烦重镇”“毓秀钟灵”,西为“奎光普照”“层霄耸翠”。凝视这座鼓楼,我仿佛看到城砖上有大明王朝三关总兵周遇吉御敌等待援兵无望留下的悲催泪水,还有实实际际近代史上战火纷飞留下的弹坑与枪伤。我庆幸这座鼓楼能依然雄踞关城,巍然屹立,保存至今。

这座鼓楼,不只是简单意义上的建筑,它是游牧民族与中原文化碰撞的历史见证,它是留存现代并能与历史对话的教科书。

家乡有山有水。我总是在闲暇的时间看看它们的音容,听河水的笑声,家乡的山有最高的山——芦芽山,有流经地域最长的水——汾河水,山水相依,是真正意义上的人间仙界。那山海拔2736米,形似一“芦芽”而得名,峰峦重叠,山峰尖峭,森林广茂,是纯天然的氧吧。当我登上峰顶,忘记了烦恼与忧愁。我还骑上一匹高山牧场的骏马,看尽芦芽山的无限风光。

那水起名为汾河水,从宁武管涔山脉楼山脚下流出,据《山海经》云:“管涔之山,汾水出焉”,所以后人认为这里就是汾河水的源头。汾河水源于宁武、扎根宁武,清澈透明,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它一行千里,用细细涓流、甘甜乳汁,养育了汾河两岸的儿女。我曾想制作一个皮筏来一次伟大的漂流,从汾河的源头一直漂向运城的万荣县河镇庙前村,与黄河握手。

我每每来到汾河的源头,总会停下匆匆的脚步,饮水思源,亲吻母亲河最热忱的拥抱,感受这山水的魅力。

我走进了芦芽山的万年冰洞,它距今约300万年,形成于新生代第四纪冰川期。从洞口而入,一股凉气扑面而来,手扶护栏,小心踏步台阶由上而下。洞内冰体层层叠叠,灯光洒在冰块上,它们仿佛从沉睡中苏醒,用洁白无瑕的身躯,讲述着几万年前的风雨历程。那冰帘、冰挂、冰笋、冰柱、冰瀑、冰桥等,千姿百态,如同一个小小的世界,蕴藏着无尽的奥妙和款款深情。我从洞口走到冰洞的最低处,气温却越来越低,我从未体会与感受到这种气温的反差。按地质构造学说解读,越往深处地温越高,这里却是越往深处,温度越低。这种罕见的大冰洞是世界奇观,更为宁武的神奇山水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所介绍的宁武自然风光,不过是冰山一角,还有很多很多。诸如支锅奇石、天池、情人谷、马仑草原等,单是这些自然风光足以与国内外各地风光媲美。如果加上人文景观,边塞长城文化、佛教文化,宁武境内的宁化古城、大水口明长城、悬空村、石门悬棺、万佛洞、延庆寺等,有这些景观的加持,宁武芦芽山风景胜地将在近年旅游事业的推动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我谈旅游,也不只是单纯意义上的说教,或者说是为宣传家乡的风光而代言。我只是觉得,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生活土地上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都不知道,就更谈不上对景观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理解。我们之所以挖掘这些文化,最重要是想以此传承文脉、传承思想,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